贯彻新发展理念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期次:第418期    作者:□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顾菊平   查看:275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规划了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伟大成就鼓舞人心,新的蓝图催人奋进。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有如下体会: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过去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开拓创新,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坚毅前行。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教育方面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对未来教育发展格局、发展模式有进一步的改革,对发展质量有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十三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建设,未来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优化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根据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努力做好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制定和有效实施引领学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以教育创新助力科技创新、科技强国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出坚实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国高校每年向各行业输送数百万专业化人才,已然成为当今最具竞争力的智库和人才来源。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呼唤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研发、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又充分尊重个性需求,彰显个人本色,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学校科技体制改革和产学研合作,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助力国家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国家的发展蓝图已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