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巧规划 莫负好时光

期次:第482期    作者:□学生工作处  刘子星   查看:21

结束了紧张忙碌的考试周,寒假如期而至。漫漫假期意味着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蕴藏着弯道超车的转机。那么,同学们应该如何在欢愉放松的同时,充实高效地度过假期呢?本文将在分析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拥有高质量假期的方法与策略。

一、常见假期心理状态

“左手游戏,右手追剧,身不离床,眼不离机”的假期生活看似非常轻松,但同学们是否发现,按照这种方式度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不觉得轻快,反而会觉得更累,内心甚至产生一种空乏的无意义感。此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会经历哪些变化呢?

感知失衡。人类的大脑具有一种追求“感知平衡”的倾向性,即对于想要体验的感知是多元而适度的。在学校,同学们每天周转于课业考试、社团组织、竞赛活动,长期处于忙碌状态,中枢神经则会建立起一套思维集中以提高效率的认知加工模式,若突然放松从中抽离出来,反而会感到不适应。假期生活节奏缓慢,原有的心理模式失去了作用对象,因此内心会产生失落和茫然。

放纵过度。假期里,自控力较差的同学很容易落入 “过度放飞自我”的陷阱中,产生“报复性玩耍”的不良心态。放纵过度的原因主要是假期打乱了原有的生物节律。临床研究显示,生物节律的大幅波动会导致体内的神经蛋白、神经递质等分泌紊乱,进而影响心理状态,诱发低落、烦躁、抑郁、孤独等情绪变化,同时还会造成失眠早醒、消化不良、浑身乏力、注意力涣散等生理影响。

假期迷思。每逢假期,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知:还没怎么玩,假期“咻”地一下就没了?研究发现,假期里人们每天会出现6-9件事需要记住,相当于日常生活2周的回忆数量,英国心理学家哈蒙德将其称为“假期迷思”。纷繁多彩的新鲜事件导致信息加工的负担加重,比平常多数倍的记忆内容会引发 “时间飞快”的错觉。当我们有了类似经验,便会在假期之初暗示自己抓紧时间“疯狂玩耍”,进而造成“废寝忘食、不舍昼夜”的恶性循环。

二、调适方法与策略

陪伴父母,耐心沟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外上学这么久,趁着寒假回家,不妨放下手机,一家人围坐下来,好好地说说心里话吧。同学们可以跟爸爸妈妈分享校园经历和成长感受,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你的想法,拉近彼此心的距离,收获经验和建议,同时也能缓解他们的担心和顾虑。

坚持学习,厚积薄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期如何“学而不累”呢?一是学英语。无论哪个专业,英语都是加分项,可以通过观看英剧、美剧来练习单词和听力。二是多看书。既可以阅读专业相关书籍、期刊,为毕业论文打好基础,也可以拜读自己感兴趣的名篇佳作,开拓视野,提升品位。

培养兴趣,提升技能。技多不压身,功到自然成。同学们可以结合专业发展、就业方向、上岗要求,找到自我提升的方向和领域,比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以及Ps、Pr、Ai等专业技能软件的使用等,哪怕是练得一手好字,都可能会在未来带给你意外的机遇。

动手实践,沉浸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兼职实习、公益志愿活动都是锻炼自我的好机会,既能检验学习成果,认清自我能力,也能增加对于专业领域内就业要求、工作内容的了解,尽早备战毕业季招聘,收获令人心动的offer。

本期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