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周庄 梦枕江南

期次:第483期    作者:□汤小松   查看:48

初春的雨,时急时缓,漫不经心地笼了江南。去周庄的决定,便是随着这透体冰凉的雨点子,临时飘忽出来的。

小Q好奇地问:周庄有什么呢?

Q妈答:那是中国第一水乡。

小Q又问:去那里做什么呢?

Q妈答:去看一下你刚学的课文《水乡歌》里说的那个“水乡”。

心中自知,与其说是为了让小Q去感受一下课文实景,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Q妈和我心中的那份古镇情怀。

流水的江南,烟笼的人家。

周庄盛名,由来已久。

无锡至苏州,高速公路两旁景色相对单调。密集而优雅的民居,流露着苏南人的富庶与安宁。碧绿的麦苗泛着雨光,碧玉般向后流走。过澄湖大桥,风光忽然“迥异”,入眼处处都是“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的水乡风韵。到周庄时,雨丝已然温柔,淅淅沥沥,轻轻盈盈,多情地弥漫在湿润的乡土气息里。黛瓦白墙的古民居或仿古民居整齐地排列着,幽深宁静,挡住了我们追逐陌生的目光。

起初那条街巷,并无太多韵味,年份痕迹也不浓烈,想来是新造的。游人几乎不见,街铺也只开了小半。找一位奶奶买了三双防雨鞋套,顺便问了下去景区的路线。刚踏过一座数百米长的现代化大桥,鞋套就已洞穿。

暗自摇头:这样的劣质产品,何其浪费资源?

远远瞧见周庄入口处“唐风子遗”的高大牌坊,近前时,街道也瞬即热闹起来。穿坊而过,两边多是些卖小吃的商铺,油乎乎的大蹄膀摞满橱窗,红嘟嘟的,胖乎乎的,赚足了游客的口水。

检票进入核心景区,满眼的繁华喧嚣。连绵的春雨并未挡住游人的脚步,各色雨伞丛丛簇簇,斑斓交错在迷蒙的雨雾里,也让本来黑白分明的古镇,多了几许灵动的颜色。街巷依水绵延,小楼高檐重脊。灰黑的石板路沐浴在轻柔的雨里,浸润着无数游人双脚磨砺出来的顺滑;大红的灯笼悬挂在房前屋后,摇曳着近千年中华传统最质朴的情怀。

街边一间连着一间的,都是各式商铺。从衣物到饰品、从玩具到陶瓷,从小吃到地方特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门户牌匾大多明清式样,年代感浓重。偶有庭院洞开,可随意出入。古朴的青砖墙、瓦砌的镂空窗、对开的老木门、大红的门对子,都在这寂寥的春雨里,阐释着江南古民居的秀雅。

到周庄,水巷游船算是必玩项目,也是孩子最爱。摇橹船顶着深蓝色的油布棚,来回穿梭在狭窄的河道中,总给人平添几分岁月的匆匆。每船可坐六人,票价一百。和三位上海游客拼了个船。五十来岁的船婆婆穿上厚重的雨衣,摇着橹儿便离了岸。船婆婆原是周庄人,周庄旅游开发后就被迁出了镇区,又被景区聘回来做了“船娘”。婆婆鱼龙百变,既是船工,又是导游,很是健谈。普通话里带着浓浓的江南腔,吴侬软语,婉转清亮。待我们把两岸接水处的那些门楣、石阶都看得通透,再无新鲜之时,婆婆说,她可以给我们唱歌。

问小Q要不要听。

小Q说必须要听啊,因为课文里说水乡的水多、船多,还有歌多。

这并非免费项目,再掏了三十块钱给婆婆,水乡的船歌便轻轻悠悠地散了开来,随着木橹边的水花儿荡漾在河面之上。婆婆的音色谈不上甜美,但是和上那独特的腔调和悠闲的旋律,却是十足的吴歌小调,别有一番风味。

船程约莫一小时,上岸仍是古镇区。过富安桥,到沈厅,于走马观花间,静静怀想了这位周庄史上最富盛名的沈万三。

这位富甲一方的大商人,财太大,气太粗,终究还是因为过了头的高调,以悲剧匆匆收了场,不仅如此,还祸及子孙。

出沈厅不远,有家沈府小吃。装修也是明清风格,四方桌子,长条凳,高大的酒缸排成一排,连服务员也是着了古装的。正是饭点,店内人头攒动、蒸笼飘香。不禁移步而入,点了个三人套餐。百来块钱,有鱼有虾还有万三蹄,再加两个素菜一大碗热汤,无怪乎门庭若市了。

餐罢,顺道看了一眼画家陈逸飞曾画在油画里的双桥。再往下走,仍是繁闹却一成不变的商业古镇,不免有些视觉疲劳,便往最近的出口而行。临出口处的周庄古戏台,是个意外之喜。拉小Q进去听了一场昆剧,唱的是《鲁智深买酒》。观众寥寥几个,还包括像小Q这样因为毫无兴趣而表现得入神不安的。纵然如此,演员们从神态到动作到唱腔,毫不含糊,实在敬业,值得一看。

出周庄时,雨线已然飘远,只在周庄的边边角角里,弥漫起迷蒙的雾气。都说周庄的美,体现在一早一晚,我们则是完美地避开了她美的时间,感受了一份熟透了的商业小镇。

尽管如此,这烟雨的江南、流水的古镇,虽谈不上让人流连忘返,却也把水乡的韵味给小Q作了最直观的表达。

烟雨的周庄,梦里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