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共育“格桑之花”

期次:第483期    作者:中文师范234  贡佳宜   查看:126

教育是春雨,孩子是青苗,春雨润苗。春雨至,万物生。东风解冻,冰雪消融,北方迎来倒春寒,南方细雨如酥。当“智力援藏”牵手“水韵江苏”,江苏与西藏,虽相距3800多公里,却因对口支援同气连枝、紧密相依,茉莉格桑共芬芳。

在与西藏民族中学共同承办的研学旅行中,我认识了松丹。她是一个皮肤黑黑、瘦瘦的西藏女孩,脸上总是挂着恬静的笑容。研学旅行的故事分享会上,松丹讲起她和常州西藏民族中学邵雯燕老师的故事。在2019年的夏天,松丹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坐上火车,来到江南水乡。起初她并不适应陌生的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离家千里的失落,让她的校园生活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霾。但幸运的是松丹遇到了特别的邵老师,特别的爱。讲起邵老师,松丹的脸上不由地扬起笑容。松丹说在她心中,邵老师是生活上的慈母,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给了她一个在江苏的家。邵老师更是学习上的良师,和美,是民族教育之魂,西藏民族中学和美课堂的探索引人入胜。邵老师的课堂如诗如画,让和融入其中,让美流淌其中,是心智交流、心灵滋养、灵性启迪的生命发展场。松丹说到,过去她是在大山深处生活的,眼里只有四座大山,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邵老师为她打开了眺望世界的窗口,并告诉她心态开阔于世界,才是真正地走出大山。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松丹迅速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业情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松丹说她从小在西部地区长大,深知当地教育资源的落后和学生求学的不易。邵老师在她们心里种下一个高于师生的汉藏情,她们长大后希望回馈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的帮扶。松丹也准备当老师,想选择回归家乡,在雪域高山上用汉族老师交给自己的知识去播撒教育的种子,把汉族老师的情谊带到西藏,让这颗种子开花结果,并以青春之名,书写清澈挚爱,以心中激情,搭建汉藏民族交流的桥梁,来报答党的恩情。

研学结束临别时,松丹送了我一袋格桑花的种子。松丹告诉我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吉祥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我觉得松丹特别独特,像格桑花一样,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松丹却跟我说西藏的大地上处处都有格桑花的种子,在等待,等待美丽,等待幸福。当时,我并没有读懂她话里的意思。事隔已久,被藏族乡亲视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的格桑花,总使我难以忘怀。

今年高考后,我又一次收到了松丹的好消息。松丹考上了西藏大学,和我一样步入了大学生活。这个暑假,松丹邀请我去看看她的家乡。坐着绿皮火车慢行,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我看到了如她所言满地的格桑花,小小的花瓣摇曳在风中,花朵簇拥,漫山遍野;我也看到了藏族孩子,孩子们都有着纯净清澈的眼睛,他们眼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和松丹一样爱笑,笑容就如格桑花般灿烂,让你感觉,除了天上那轮温暖的太阳外,更有比太阳璀灿的微笑。我突然明白了那袋种子的含义,以及她的等待。格桑花苗,破土而出,象征着一个灵魂的绽放。一束一束的格桑花,手连手地搀扶下去,组成新的生命。格桑花烂漫,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园丁细心地呵护。是啊,山的那边,有我们共同的梦,朵朵格桑花孕育在贫瘠的土壤上,西藏孩子们的“梦想之花”等待着在雪域高原绚丽绽放。

在山海之间,一批批援藏教育者立心铸魂,在三尺讲台倾尽所能传道授业,在教书育人中诠释师德师风,在坚韧奉献中践行家国情怀,以使命担当奋力书写雪域高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很幸运,能出生在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我也知道在我国西部某些地区,那里教育资源贫乏。回想起西藏民族中学邵老师的故事后,我感受到援藏的汉族教师们不求回报的爱,炽热而绵长。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邵雯燕老师始终秉持“教育的本质是爱,用爱点燃生命之花,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让每个生命绽放属于它的光芒”的理念,用爱护佑一朵朵高原格桑花,让他们绚丽绽放。

临别时,我和松丹坐在开满格桑花的花海里,约定四年后的今日再相会。到那时,我们已经大学毕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伴随着时代的强音,我愿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如校歌歌词所写“愿我人继前人之志,尽我人之力,益大益充。传校誉于后世,建大业于寰中!”,成为一名光荣的援藏教师,扎根高原,和松丹一起共育“格桑之花”。扎西德勒!西藏等着我……